校园碳足迹测量方法
碳足迹表征由人类生产与消费行为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一个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流行的新名词,它用“足迹”形象地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对于高校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它能帮助高校辨识自己在日常校园管理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以利于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
目前收集了以下两篇文献,对校园碳足迹的测量提出新的方法,分别为
1. 北大光华碳足迹测算报告(2021)
2. 双碳目标下低碳校园形态测度管理及其规划路径分析
两篇文献都明确了双碳行动对于高校内实践的意义,但具体测量侧重点各有不同。
其中第一篇《北大光华碳足迹测算报告(2021)》先对自己测算的碳足迹范围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范围一:由组织控制范围内的活动导致的直接排放,包括各种燃料燃烧,空调制冷剂等温室气体泄露,制造工艺排放以及公司车辆排放等。
范围二:购买并使用的电、热和蒸汽等导致的间接排放,虽然不能直接控制但是组织的使用行为带来的碳排放。
范围三:与该组织机构相关的活动产生的、未包含在范围一、二中的全部排放。范围三的内容较为宽泛,一般组织重点关注原材料提取和加工,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员工通勤和公务旅行等带来的碳排放。
根据温室气体协议标准(ISO140641),一个组织的碳足迹可以分为组织碳足迹(分为范围一和范围二)以及供应链足迹(范围三)
报告中还提出了其测量方式,即认为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一般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度量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这一气体的排放量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后得出的,用这种方法将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但由于技术手段限制,无法直接专业监测到气体的排放,报告中转而通过获取的各类碳排放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乘上各类活动的碳排放因子,从而将活动量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一个组织的碳足迹便等于各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之和,即:碳足迹=∑范围 1,2,3各类活动量∗碳排放因子。其中,排放因子是每单位(如每公里车程、每千瓦时用电、每吨水等)活动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
排放因子的数值来源该报告中采用了自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公布的《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并由此得出了北大校内的各项目碳排放数据,并简单分析了各项目碳排放占比,其中电力占比达到76.68%。
对于碳中和项目的研究,该报告中只停留在建议提出阶段,实际操作是否实施不得而知,在此不引用其内容讲解。
第二篇《双碳目标下低碳校园形态测度管理及其规划路径分析》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中的分量法将校内能源、粮食、垃圾、水、纸张、校际交通六方面转化为各自的生产用地类型。
文章内各数据均数据在校园内采集,其中能源数据由节能办提供,垃圾数据由物业提供,食品数据由学校食堂和小吃街业主提供,纸张由校区办公室和校区私人打印处提供,交通数据由学校保安提供,校区和学生人数等相关数据由校区工作办公室提供。(个人认为具体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存在偏差)
后续文章内将电能、纸张、垃圾、水、交通等五方面采用公式将其转化为各项目所需能源面积与人均碳足迹,具体计算数据可阅读原文献。
文章最后提出低碳校园形态的规划路径,其中三种方式分别为优化校园空间结构与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校园建筑能源和“互联网+”,具体建议此处不再赘述
上一篇:智慧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2021 智慧能源管理项目组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02319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道385号